【南方杂志】方舱故事丨点滴温暖燃起爱的心灯

2022-11-24

        为响应疫情防控要求,11月9日起,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投入大量人力和物资,整建制接管琶洲D20方舱医院,开放床位近2700张,累计派出400名医疗队员进驻方舱,累计治愈出院患者已超过500人。

        在D20方舱里,每天都发生着医护和患者携手抗疫的暖心故事,在漫漫长夜里,点滴温暖燃起了方舱里爱的心灯。

 

        妥善沟通,用心鼓励与安抚

        “从9日进驻方舱,本着应收尽收的原则,我们夜以继日,在开舱的前几天就马不停蹄地收满了近2000名患者。我们小组,也连续在夜班岗上坚守了5天。”B7组护士李云介绍。

       夜间进舱的患者,几乎都是奔波了一天,早已疲惫不堪,尤其是凌晨三四点的时候,别人都在酣睡,他们却需要乘坐大巴车来到方舱、排队办理入院,免不了夹杂着压抑、焦躁等情绪。

       在这其中有一位中年女士,好不容易在人群中办理好D舱入住,但当她由志愿者指引来到自己床位的时候,却发现是男女混住。她顿时丢下东西,蹲下哭起来,旁边的人怎么安慰都听不进去。此时,她床位所在的走廊正好对着B护士站,李云听到哭声立马赶了过去。通过询问,原来是因为前台办理新收人员太多,可能不小心安排了与男士同住,患者很介意。

       得知情况,李云首先将她扶了起来,引导她深呼吸,握住她哭得颤抖的双手,缓解当前的激动情绪。稍微平静后经过交流,了解到她一路奔波连晚饭都没吃,也接受不了男女混住。李云马上在能力范围内协调D组同意后,让医生开了转舱医嘱,把这位女士调到B舱的女床上,并扶着她去到空旷的休息区吃晚饭,给予心理上的鼓励与安抚。当她洗漱完再次出现在护士站时,心情已平和放松。

       “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明天,有焦虑、有恐惧都是可以理解的,但我们坚信,只要不放弃、不妥协,一定可以照亮前行的路,迎接曙光的到来。”李云说。

 

        暖心小发明,包含大智慧

       初到方舱时,所有的药物都一个大箱子装着,不方便拿取。护士周沫为了让药疗班护士工作起来更加便利,趁着夜间不忙的时候,利用有限的资源,将每一种药物都进行了细致的分类,搭建了一个“小型药房”。这样,药物望过去一目了然,加快了取药的效率,更好更快更高效地为患者服务。

 

image-20221124094753-1

 

       为了保持通风、方便病情观察,营造一个整齐划一的病房环境,方舱要求平日里的床是不可以使用床帘遮挡的。但是这里还住着一些特殊人群。一位妈妈带着两个月大的宝宝,正处在哺乳期。虽然她对医护的工作表示大力支持与配合,但没有遮挡物哺乳还是有些许尴尬的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组长李云想到为宝妈制作一个临时的可拉式床帘。听取想法后,管床护士曾健华和吴怡等人就地取材,利用一次性床单、扎带以及塑料绳,制作了一副简易可拉式床帘,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拉起来遮挡,在不用的时候可以收起来折叠到上铺放好,这样,既不影响病房的环境,又解决了宝妈的哺乳问题,很好地保护了患者的隐私。

 

image-20221124095605-3

就地取材,制作简易可拉式床帘。

 

       发挥创意,排解枯燥乏味

       在方舱隔离可能并不像在家里那么惬意与舒心,但是很多病友们还是能够自我调节,充分调动自身的才艺,发挥主观能动性,为方舱的生活增添一份乐趣,来自广州某大学的一名学生就是其中一位。夜里,他拿着一块画好的中国象棋棋盘来到护士站,问有没有空的纸盒和字写得工整的大白帮忙一起做一副棋子,以便给需要的人多提供一种娱乐方式。惊讶于他的创意和想法,李云立马毛遂自荐,主动参与制作,很快就做好了纯手工版的中国象棋,患者们又多了一项有益的消遣活动。李云也及时提醒患者,娱乐时还是要避免群聚。

 

image-20221124095742-5

 

image-20221124095759-6

 

        小家护大家,方舱夫妻档

        D20方舱有两位特殊的队员,一位是来自中山一院神经外科ICU护士程海河,另一位是来自小儿外科的曾方。他们是夫妻,更是战友。夫妻二人作为第一批队员入舱后11天才见上了一面,短暂的寒暄过后,两人又各自奔向自己的岗位。

 

image-20221124095914-7

 

       程海河和曾方是第一批报名参加志愿服务队的,他们都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有丰富经验的老队员。两人提前将一双儿女托付给孩子的姑姑,义无反顾地入舱,投入战斗。“愿以小家护大家,为广州加油打气,帮助方舱患者早日回家,所有人早日团圆。”

 

文/责编 刘树强

报道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o_Xc9wdSSY_W2Z8Xv14qYQ

报道时间:2022-11-23